

奇峰崔嵬鳌鱼山
文/西河柳
鳌鱼为何物?鳌为“龟”类,《辞海》解释为:“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”。其实,鳌鱼原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,相传在远古时期,金、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,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,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,只能变成龙头鱼身,称之谓“鳌鱼”。雄鳌鱼金鳞葫芦尾,雌鳌鱼银鳞芙蓉尾,它们终日在大海中遨游嬉戏。“女娲氏断鳌足,以立四极”(司马迁《史记·补三皇本纪》),古人认为,大地是由鳌鱼的四只脚顶着的,他们习惯把地震等怪异现象,称为“鳌鱼转侧”。
鳌鱼山奇峰耸立,形状怪异,周围几座山峰排列起来,恰似一座庞然大龟伏卧,故名“龟山”,又因东、西两峰峭壁耸峙,形似铁锁,紧封晋冀古道隘口,称之为“双锁山”、“双岭山”,它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——“云蒙山”。
后因南侧山脚下有个叫“鳌鱼”的村庄,久之“鳌鱼”代替了“龟”字,当地人习惯称其为“鳌鱼山”。
一
在明朝以前,行唐北部山区郜河上游支流的西岸,有一大坑塘(水汪),内有一大鳌鱼生存。后来,有一王姓外地人迁此坑塘边沿,占产立庄,并建房舍。为求吉祥护佑,遂取村名为“鳌鱼”,后来一直世袭此名。亦有村民认为,鳌鱼村中的“杨”姓是北宋杨家将后裔,北宋时期的杨延昭、杨延琪兄妹以及倒马关守将乐胜,都曾再此战斗生活过。因八姐延琪“日梦鳌鱼”,而被杨氏后裔改名为“鳌鱼”村。
在当地,但凡上了岁数的老人,一般称鳌鱼山西侧的山峰为“南山”。鳌鱼山西侧山势较缓,东侧悬崖绝壁,北侧百丈深渊。冬季,苍柏葱郁,冰帘如挂;秋天,漫山红遍,果满枝头;春日,山花烂漫,禽飞鸟吟。夏时,溪流潺湲,草木茂盛,可谓是清爽宜人的天然避暑胜地。
鳌鱼山上,长20华里、宽6米的盘山公路迂回百转,九曲十八弯地通向顶峰,小型汽车亦可往来爬行。
山顶的最高峰,立有水准点标志,南侧山腰间建有省209微波传输站。微波传输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。据说,当年修建站时,这里出土了大批文物:铜斧、彩釉瓷碗、刀、矛、簇、盔、以及凹刻有“金花银记”的银钗、发簪等妇女头饰,据考证,这些均为宋、元时期之物。据《杨家将演义》记述,杨八姐因战功显赫,曾被宋真宗诰封为“金花上将军”,谥号为“朔倩将军”。据此,当地人更有理由相信,这“金花银记”的银钗,为其所用过的头饰。
杨八姐曾在鳌鱼山一带隐居的传说,再次得到了印证。
行唐是全国有名的大枣之乡,鳌鱼山地处红枣主产区,当地有一种用红枣酿制的烈酒,叫“枣木杠”。“先喝枣木杠,再吹大酒量”,“枣木杠”酒的烈性可谓远近闻名。刚开坛的“枣木杠”,醇柔的枣花香味,扑鼻而来。初入口时,觉得绵乎乎、甜丝丝的,可后劲特别大,平时能喝半斤白酒的,喝上三两“枣木杠”就得晕晕乎乎。
鳌鱼山上现有山寨遗址。据说,宋朝巾帼英雄刘金定曾在此落草为王。
鳌鱼山西南千仞崖壁,上凿石洞数个,为寨主与众兵卒藏身之处。其防身的内室,入口处仅能容一人攀援而行,异常险要。洞内开阔宽畅,刘金定的卧室在西南角,有四道防线,为险中之险。洞口位于陡峭的半山腰,前面是万丈深渊,极不易被发现,没有一定功夫的人,是根本无法进入的。单身侧身入洞后,不远处有一个石桌,桌旁有四个小石凳,里面只能容纳四个人,是侍卫们值班的地方。再往里走,逐渐狭窄,洞底宽敞开阔,能站十多个人,那才是刘金定和高君宝休息的地方。
在当地,刘金定与宋将高君宝大战、“云蒙佳酿结良缘”的故事,广为流传。
相传北宋初年,辽国不断派兵往南打,抢夺宋朝的财宝和粮食,行唐也是经常打仗的地方。当地有个叫刘金定的女英雄,不光武艺高强,人长得也俊,还懂排兵布阵,大伙儿看她有本事,就推选她了当了头领。后来,刘金定把兵卒带到鳌鱼山上,天天持枣木棍子训练。那时候,杨家将杨六郎镇守边关,宋将高君宝奉命押运粮草前往雁门关,路过此山时,被刘金定士卒拦住去路。山寨兵卒手持枣木杠与宋军交战,但敌不过宋兵,忙报与金定。刘金定自知宋将武艺高强,非智取难以取胜,就亲自下山向宋将赔礼,让宋兵到山寨歇息。君宝不知是计,随她上山。刘金定便用山寨自酿的枣酒设宴款待,宋军将领见她如此好客,戒备全无,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,等醒来时被捆了个结实。刘金定觉得高君宝也是个少年英俊,就把他请上了山寨。俩人觉得挺投缘,后来就拜堂成了亲。新婚之夜,刘金定对高君宝说:“两口子归两口子,你可是我的手下败将!”高君宝说:“我被打败不是败在你的武艺上,是败在你的枣酒上,没想到你的大碗酒,比你们的枣木杠子还厉害哩!”
就这样,行唐枣酒就有了“枣木杠”这个名字。据说,戏剧传统剧目《双锁山》,就是根据此故事,改编而成。
二
鳌鱼山气势雄伟,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柏。
古柏树干婀娜多姿,奇形怪状,枝叶苍翠而茂密。柏树刚长出地面,就是伞状的,自根部至顶端,呈层状分布,每一层由下向上徐徐张开,自成一伞形。这样以来,每棵柏树就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多个倒挂的伞组成,枝叶层层有序展开,犹如一圈又一圈的人,手拉手围着树干跳舞。
这种柏树叫“侧柏”,是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。自古以来,就常栽植侧柏于寺庙、陵墓和庭园中。侧柏叶呈细小的鳞片状,交互对生,颜色多为红褐色、深绿色或黄绿色,且有一股淡淡的清香。据说,侧柏叶还是一味中药,有止血、乌须发、止咳喘的功效,《本草衍义补遗》载:“柏叶,补阴之要药,其性多燥,久得之,大益脾土,以滋其肺”。
行唐过去有个风俗,就是每年的正月十六,将柏枝放到大街上点着,围在一起烤“柏灵火”。天一抹黑,吃过晚饭,各家各户聚集街头或自家门前空旷处,开始点燃柏树枝叶,然后拌烧秸秆杂物。此时,人们对着火堆围成一圈,嘴里都念叨着“火大光景大”、“烤烤腰,腰不疼;烤烤腿,腿不疼;烤烤屁股,牙不疼”等民谣俗语,不时还要往里添些柴火。
正月十六在门前燃柏枝,古代确有明确记载的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有:“今正腊旦,门前作烟火、桃神、绞索松柏、杀鸡著门户逐疫,礼也。”这也证明了古人确有在门前燃火逐疫的习俗。燃烧柏枝,亦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柏灵火”,是因柏树固有的特质,古人称赞柏树“经冬而不凋,蒙霜不变,麝食柏而香,皆为天齐长”,认为柏树为神异之木,其香可以去邪秽、疗百病。
鳌鱼山的古柏,生不下山,死不断根,刀砍斧劈,伐后来年仍能萌生。千百年来,留下了不少如《云蒙仙子》、《双锁山上聚宝盆》等,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,表达了人们对鳌鱼山的爱恋和钟情。
鳌鱼山上的柏树因其神奇的传说,倍受周边村民的青睐。人们在烤火时,嘴里往往还不断地念叨着:“柏灵哥,柏灵哥,我有病,你替我……”相传,在很久以前,鳌鱼山南山脚下有个村庄,庄上有一位勤劳的放牛娃,家里非常穷。放牛娃在给人家放牛时,偶得一个“聚宝盆”,为逃避官府抢劫,就把“聚宝盆”埋藏于鳌鱼山上,并插一柏树枝作为标记。后来漫山遍野长出了柏树,标记也找不到了,此后,鳌鱼山上的柏树伐后能重生。正月十六烤“柏灵火”的习俗,也一直流传至今。
在当地人眼里,“柏灵哥”指的是谁?大概就是那个勤劳的放牛娃吧!
三
鳌鱼山上,怪石嶙峋,蛤蟆嘴石、道士帽石、抱孩子石、锅底石……每一块岩石,都仿佛有了生命,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动人的传说故事。
在鳌鱼山西北,有一块酷似骆驼的山,驼峰的左右两边是一块又一块的白石,这便是人们传说中的金子石。相传古时有一头骆驼,身上驮着两袋白金被人赶着路过这里。山路崎岖难行,路边的树枝划破了布袋,驮着的金子有几块掉到了地上。骆驼听到响声,扭头看时,恰巧被在前面便溺的王母娘娘看见。王母娘娘以为骆驼是在故意看她,非常生气,情急之下就拔出头上的金簪,猛地一指,只听“咕咚咕咚”几声过后,就再也没有了声响。原来是金子散落了一地,骆驼已被定在了那里,变成了石头,金子也随之变成了石头,就连路过的人和动物都变成了石头。于是,这里便有了蛤蟆山、道士山、黑老婆山……
如今,骆驼的头冲着范家庄村,脖子冲着两岭口村,骆驼永远留在了山上。
在鳌鱼山东北侧的半山腰,有一块巨大的石头,石面很平整,中间有一道细细的石缝,俨然一个巨大的棋盘。相传,这里是吕洞宾和铁拐李下棋的地方,人称“棋盘石”。
抱孩子石位于鳌鱼山西北角,由三块石头组成,立于山石上。顶端圆圆的,像个人头,南端的那块由一大一小两块石头组成,像一个大人背着俩小孩。北端的那块像又一个小孩,所以这里又叫“抱孩子山”。
鳌鱼山顶峰,怪石嶙峋,冲天而立。这里有一块被当地人称作“英雄岩”的岩石,记载着抗战时期抗大学员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悲壮故事。抗大分校女学员李锦(19岁,河南邓县人)和其他几个文工团员被日军逼到此处,学员们以巨石为掩护和鬼子展开激战,子弹打尽,鲜血染红了这块擎天巨石。
在鳌鱼山下两岭口村东北的阿牟院遗址东侧,有一块长4.5米、高2.5米的巨石上,其上雕刻石龛54个,佛像56尊,左侧刻有“大定十一年(公元117年)岁次辛卯”。
两岭口摩崖石刻是河北省首次发现的有具体纪年的金代石刻,为研究金代石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尺。
四
鳌鱼山溪水清幽,山川秀丽,景色宜人。自魏晋以来,就有道人在此建观论道,炼丹修身。
“云蒙山前水帘洞,王禅老祖洞中仙,真武玄武彩庄出,沟北村里炼仙丹。”鳌鱼山上有道教遗址“水帘洞”,相传王禅老祖曾在此修炼。王禅老祖原是道教的洞府真仙,本名王诩,又名王通,被尊为玄微真人,又号玄微子,世人称其为“鬼谷子”。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、兵家,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,被誉为千古奇人。据说,他长于持身养性,精于心理揣摩,深明刚柔之势,通晓纵横捭阖之术,独具通天之智。
因鳌鱼山地处于中原与北地的太行山隘口,战乱频繁,道观多遭焚毁(已无文字实物考证)。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元至治年间(公元1321年)始建于此地的阿牟院寺。清乾隆《行唐县志·地理》载:“阿牟院,两岭口东山下,元泰定年间(公元1324年)建。”近些年出土的明成化年间《重修阿牟院碑记》,开篇就说:“顾兹行唐寺院七十有余座,然惟县之西北八十里两岭口阿牟院为古刹。”这句话虽说让人难以认同,但诚如碑文所载,这里确实“形势非凡,岭峦环拱,石涌清泉,此诚佛境之胜地也”。
寺院历时三年而建成。此后,这深山古刹,晨钟幕鼓,拜佛许愿者络绎不绝,香火空前。至明初,燕王扫北(史称“靖难之役”),燕王朱棣攻破南京,未发现惠帝踪影。后有人说惠帝逃出宫外,藏匿于佛寺中。于是,燕王下令对各地寺庙进行搜查,可疑寺僧,毁其庙,惩其僧。无数寺庙,俱毁于其令,历经80余年的阿牟院寺庙也未逃出厄运,焚之一炬,寺僧无几。但不久,寺院又逐渐兴建起来。至清康熙年间,阿牟寺院又恢复了始建时的规模,寺僧日众。
阿牟院寺,座北朝南。南入北门,寺院分为前殿,正殿,正殿两侧的禅堂,龙王堂,石佛殿和前殿的钟鼓楼,伽蓝二庙,构成寺院主题建筑。房屋四十余间,占地二十余亩,石碑数通。它与西南方向的塔,西北方向的奶奶庙,猴神庙,火神庙,杏花庵等遥遥相望,形成方圆数里的寺庙建筑群。三大殿雕梁画栋,五色彩绘,富丽堂皇,分别供奉着牟尼、文殊、观音三尊塑像。大殿左侧的石佛殿内矗一巨石,石壁上雕刻着大小七十六尊佛像。石佛姿态各异,形象生动。据说,寺院当时有七十六位僧人,每人化缘集资雕像一尊,至今壁雕仍在,保存尚好。
阿牟院寺,何以称之为峨眉岩寺?说法有两种:一曰,阿牟院寺周围,悬崖峭壁,岩石兀立,形似峨眉山岩石,故称峨眉岩寺;一曰,阿牟院寺为此地方语音讹传。
道观胜地为何改建寺院?这与元统治有着很大关系,但主要还是与这里的灵泉秀水有关。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后,对汉族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,他们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、色目、汉人、南人四个等级,分而治之。元统治者把汉人定为第三、四等,地位低下。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,元统治者虽加以利用,但却排在了佛教之后,喇嘛僧人被高看一等,道人自然就受歧视了。据说,五台山一位和尚率领僧众数人,南游普陀归来,露宿此观,见此处山胜五台,水秀普陀,境如雷音,大彻大悟,忽生念头,赶走观中道人,兴建了阿牟院寺,供奉释迦牟尼、文殊、观音三佛。后该僧圆寂于此,其墓塚至今仍在。
五
鳌鱼山上古迹遗址众多,既有百年黄莲、千年老槐,又有千年古刹、万年涌泉。尤以山泉为一大奇景,蜚声于外。
鳌鱼山西南脚下,泉水淙淙,流水潺潺,汇清池,成河溪,浇灌着田园,滋润着万物……此泉水水质天然,煮之无垢,饮之甘甜,纯净爽口。常饮此泉水的村民,体魄健壮,肌肤光泽,益寿延年。因此,当地老百姓称此泉为“灵泉”、“圣水”。此泉涝不增流,旱不减量,涌自山下的千年古刹阿牟院旁,实为枣乡胜景,被人誉为“枣乡第一泉”。
多少年来,这古老神秘的“灵泉”与奇丽的山水风光互为交融,构成一处令人神往的自然人文景观。科考人员的勘察研究、骚人墨客的丹青诗文、香客游人的拜佛观光,为“灵泉”罩上了神秘的光环。
鳌鱼山地质为太古界,阜平群,以变质片麻岩为主,主要有云母岩、石英岩、长石岩、角闪岩等矿物组成,形成年代系20-30亿年前。“山泉的形成系一处来自太古界变质岩地下深部循环的天然露头水,由于煌斑岩侵入,裂隙水遇到岩脉受阻上升成泉”(《勘察报告储字[1992]307号》)。
泉为何名?不见志载,当地老百姓叫法不一,称之“龙泉”、“宝泉”,也叫“玉女泉”、“王母泉”。其名源于民间传说:古代一农家蒲氏之女,天生丽质,遭贼人奸污,昼夜长哭,跳崖自尽。恰逢王母路过此地,感其女节烈,抱尸怜泣,泪化此泉,并将女子带回,收为亲侍玉女。
阿牟院寺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,要数这泓清泉。清泉有泉眼两处,相隔50余米。一眼涌流,一眼断流,堵其一眼,另眼涌流;堵其半眼,二眼均流;两眼皆堵,无眼浸流。工匠们别出心裁,巧妙地利用“一泉两眼”的地理特点,将三大殿置于两眼之间,泉涌处,精雕细刻,凿以石孔、石槽、石池,引水九曲十转,绕殿环流。登上殿台,举目,峰峦叠翠,云雾缠绕。低首,金镶玉砌,清流潺潺。令人彷佛置身于梵宫仙境,超凡脱俗。
相传,康熙帝游历五台山路过此地,暂歇寺院。时值酷暑,寺院住持请他们一行用寺内泉水解渴。康熙帝抱碗畅饮,顿感暑消热散,神清气爽,问道:“此水为何甜凉异常?”住持说:“此乃院内龙泉琼液,只有富贵之人才饮之不凡。”和尚本是对路过游人一句奉承话,意在说明寺里的水好,不料恰巧点到皇帝头上。康熙帝龙颜大悦,亲观其泉,连声称奇,即赋诗一句:“龙饮龙泉泉饮龙”,但却想不出下句,就对住持说:“你如能对出下句,我出白银万两,修你寺院。”住持绞尽脑汁也无法对出。有人轻声告诉住持:“这是当今天子!”住持就更对不出下句了,谁还敢和真龙天子相比呢?自然阿牟寺院始终也就得不到皇帝的万两恩赐。因皇帝说了出银修寺,但诗句对不出又得不到银两,所以寺院只有保持原样。此后,皇帝驾临阿牟寺院的消息传开,地方官吏、善男信女闻风而至,环寺周修建起龙王堂、火神庙、山神庙、猴身庙、杏花庵、玉音洞等,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阿牟院建筑群。
历明、清两代600余年,阿牟院寺几经战乱,时毁时建,时兴时衰。民国时期,时局动荡,仅剩的几个僧人都跑到五台山去了,寺院渐渐塌毁,如今只剩下摩崖石刻,以及饮马石槽、石碾、石臼、旗杆石窝、碑座等当年的寺院遗址,当地人称这块平地为“寺台”。时至今日,我们所看到的仅是残垣断壁,寺院遗址,唯存的那泓“灵泉”、“圣水”还在流淌不息。
“灵泉“之灵,得天独厚,已成为众多客商追逐开发的目标,真心希望我们的“灵泉”能流进都市,淌出国界,益于世人。